首页>>新闻>>新闻报道

雪豹:隐居高原的雪山之王
发布日期:2021-05-07 来源: 作者:李晟 点击率:1074

1. 物种概况

 

雪豹Panthera uncia (Schreber, 1775)是外形特征明显独特的大型猫科动物,雄性体型大于雌性:雄性头体长104-130 cm,体重25-55 kg;雌性头体长86-117 cm,体重21- 53 kg;尾长78-105 cm

 

野生雪豹。提供者:赵翔/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雪豹整体毛色为浅灰色,有时略沾浅棕色,上面散布黑色的斑点、圆环或断续圆环。雪豹腹部毛色白,双耳圆而小;尾巴长而粗大,覆毛蓬松,尾长与体长相当。与其他大型猫科动物相比,雪豹的四肢相对身体的比例显得较短。与外形相近的豹P. pardus(金钱豹)相比,雪豹典型的区别特征是体表毛色的基色为浅灰色至浅棕灰色,同时体型也较金钱豹略小,且尾巴更粗、相对身体的比例更长。雪豹全身的毛色与斑纹,使其能够很好地融入高山流石滩与裸岩区的斑驳背景之中,在其活动与捕猎时,可以大大降低被发现的几率。

 

雪豹的毛色与斑纹为其在高山生境中活动提供了极佳的保护色。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拍摄,提供者:李晟

 

在分类上,雪豹隶属于食肉目、猫型亚目、猫科、豹亚科,原被划入雪豹属Uncia (单型属),而近期的分子生物学与系统发生研究结果显示,雪豹起源于青藏高原,应列入豹属Panthera,在现生猫科动物中与虎P. tigris的演化关系最为接近,两者在大约200万年前分化。雪豹曾有2个亚种被描述,分别是:指名亚种P. u. uncia (Schreber, 1775),模式产地:阿尔泰山;P. u. uncioides (Horsfield, 1855),模式产地:尼泊尔。两个亚种之间仅具微小的形态差异。虽然近年来有研究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分析认为雪豹或可划分为3个亚种,但目前亦有很多学者认为雪豹无亚种分化。

 

2. 分布现状

 

雪豹分布在从中亚至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面积广袤的山地,分布区域包括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脉等,在中国、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共12个国家有记录。全球雪豹种群数量总数据估算约4000 – 6500只,其中过半数分布在我国境内。中国是雪豹栖息地面积和种群数量均为最多的国家,在国内分布于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和内蒙古7个省区。

 

3. 生态习性

 

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雪豹通常栖息于海拔3300 - 5000m之间,但偶尔可见于海拔更高的地点,是全球分布海拔最高的猫科动物。在新疆天山、阿尔泰山以及蒙古高原及周边等纬度较高的分布区,雪豹的活动区域也可以低至海拔2000 m以下。在其分布范围内,雪豹均栖息于高海拔生境中,它们喜欢在陡峭地形中活动,包括高山流石滩、高山草甸、山脊、陡崖等。较短且粗壮的四肢及长而有力的尾巴,让雪豹能够在陡峭的岩石间行动自如。雪豹也会出现在高山灌丛区,但通常会避开森林生境,只是偶尔出现在接近树线的高山针叶林、杜鹃林、高山栎林中。在四川西部、青海南部和西藏南部的部分区域,雪豹和豹的垂直活动范围在林线附近存在部分重叠。虽然后者一般是在相对较低海拔的森林生境中活动,但偶尔也会上至林线附近的生境。近年来,在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甘孜州新龙县等多地,均在红外相机调查中拍摄到雪豹与豹在同一位点出现与活动的影像,为我们深入了解这两个物种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生态位分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信息。

 

 

在同一位点活动的雪豹(上图)与豹(下图)。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提供者:赵翔/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内,雪豹主要捕食岩羊和北山羊这两种大型有蹄类食草动物。雪豹善于隐蔽接近并短距离突击,以大约每周至每两周一次的频率捕杀大型猎物(例如岩羊)。猎杀之后,雪豹有时会把剩余的新鲜猎物拖到隐蔽的岩洞或岩窝处隐藏,在随后的几天内再多次返回进食。而雪豹还未吃完的猎物或遗留的猎物残骸,也会被与其同域分布的其他食肉动物(例如棕熊、狼、赤狐等)发现和分食,甚至被直接抢夺。此外,雪豹也会捕猎旱獭、鼠兔、野兔、雉类等体型较小的猎物。

 

岩羊是雪豹的主要猎物之一(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拍摄,提供者:李晟

 

雪豹在冬季1 – 2月交配,母兽通常在5月前后产仔,每胎1 – 3仔。雪豹在岩洞或岩壁下的岩窝中休憩和哺育幼仔,洞的位置通常比较隐蔽,较难发现。幼豹会在半岁左右开始跟随母亲在领地内巡行,在一岁半至两岁左右开始独立,向外扩散并确定自己的领地。

 

带着3只幼崽的雌性雪豹。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拍摄,提供者:李晟

 

在青藏高原及周边高原、山地的高山生态系统中,雪豹位于食物链的最顶端。作为顶级捕食者,雪豹可以通过直接的捕食,以及自身存在而带来的恐惧效应的间接影响,调控食物链下游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并进而影响到食物链底层高山植被的生长与更新,在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维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雪豹种群的长期存在,是一个区域内高山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功能健康程度的标志性指标。

 

4. 野外调查

 

雪豹种群密度较低,活动隐秘,警惕性高,这些特征使得我们对其开展野外调查时将面临诸多的挑战。同时,雪豹栖息的生境都是高海拔的山地,往往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再加上高寒、低氧的环境特征,使得人类的活动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因此,雪豹的野外调查与研究殊为不易。

 

 

雪豹栖息地环境特征给野外调查带来极大挑战。照片提供者:施小刚,付强

 

 

在野外,直接目击、遇到雪豹实体的几率非常小。更多情况下,我们可以见到雪豹在其生境内遗留下来的各种活动痕迹,包括脚印、粪便、猎物残骸等。雪豹是独居动物,具有领域性,会在其活动范围内频繁通过排便、刨坑、喷尿等方式,用自己的排泄物与气味标记自己的领地范围。不同的雪豹个体之间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相互交流,以宣示自身的状况,并了解其他雪豹个体的情况。对于有经验的雪豹调查人员和研究人员来说,这些不同类型的标记在野外也经常能够发现。

 

 

雪豹足迹与粪便。照片提供者:付强

   

近年来,随着野生动物调查技术与手段的快速发展,红外相机与粪便DNA分析技术成为了野生雪豹研究中最得力、最有效的方法。红外相机可以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全天24 h持续工作,而且不会对野生动物产生惊扰,因此可以客观记录下雪豹以及与之同域分布的其它野生动物的活动情况,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雪豹分布、行为的野外数据,并帮助我们了解雪豹背后整个高原动物群落的组成与长期变化。基于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而来的粪便DNA分析技术,是另一项在雪豹研究中广为应用的非损伤性调查方法。野生动物的粪便中包含有动物自身的DNA,以及其进食食物经消化后残存的DNA。现代的DNA分析手段使得我们能够从粪便中提取并扩增这些DNA片段,再经过DNA测序与序列比对,我们就可以准确识别产生粪便的物种,以及它吃了哪些食物(猎物)。更进一步,如果DNA样品质量较好,我们还能鉴定排便个体的性别,甚至明确区分它是哪一只个体。有了这些先进技术的“加持”,近一二十年来我国科学家在天山、三江源、祁连山、邛崃山、珠峰等多地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雪豹野外调查,研究内容涉及种群评估、密度估算、食性分析、种间关系、栖息地预测、保护规划等等,为我国的雪豹研究与保护提供了可靠而坚实的基础。

 

 

红外相机(上)和粪便DNA采集与分析(下)是野外雪豹调查与研究的有效手段。照片提供者:胡强,付强

 

5. 威胁与保护

 

 

雪豹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VU)物种。在我国,雪豹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也被评估为易危(VU级别。
历史上,雪豹被人类捕杀以获取其毛皮、骨骼等,作为昂贵的衣料、装饰品或药材原料。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以及在野生动物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投入的持续增加,针对雪豹的捕猎被有效遏制。近年来, 得益于保护投入的增加与法律法规的完善, 我国的雪豹保护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我国分布的十多种大型食肉动物物种中,雪豹的野外种群现状与受威胁程度可能是其中境况最好的一个。
但不可忽视的一个现实情况是, 在其整个分布区内, 虽然强度在各地并不均衡, 但由雪豹引发的人兽冲突仍广泛存在。这种冲突通常是由于雪豹捕杀家畜(绵羊、山羊以及牦牛)而引起。在我国, 雪豹的分布区与藏传佛教的影响区之间具有很高的重叠度;得益于传统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大部分雪豹分布区内,当地社区对雪豹具有较高的容忍度,因此这些广泛存在的雪豹捕食家畜的冲突大多没有进一步升级为激烈的对抗。但是,由家畜损失而引起的针对雪豹的报复性猎杀仍然偶尔存在,再加上偶发的偷猎,构成了目前我国野生雪豹种群面临的主要直接威胁。此外,过去一二十年间,在青藏高原及周边的牧区内,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部分区域内流浪狗的数量快速增长。这些缺乏有效看管的流浪狗常集群活动,在遇到雪豹时往往会主动围攻,或抢夺其捕获的猎物,从而对野生雪豹构成了严重威胁。大量流浪狗的活动也大大增加了其传播疫源疫病的风险。另外,在大的时空尺度上,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与氮沉降等环境变化,也会对雪豹种群及其栖息地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成为野生雪豹种群长期续存所面临的全新挑战。

 

 

雪豹捕食家畜(上图)与雪豹被散放家犬(藏獒)围攻。提供者:赵翔/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总体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雪豹保护面临威胁的境况,从过去以大肆捕猎为主的严峻形势, 已转化成为偶发的偷盗猎,报复性猎杀,野生动物制品非法贸易,以及大尺度环境变化带来的潜在威胁等多种因素共存的局面。因此,在区域尺度上对潜在发生冲突的地区进行识别,对捕食家畜而引起的人兽冲突进行科学的研究以探明其发生机制与特征,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同时加强管理与执法,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雪豹保护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我国各地区雪豹面临的威胁类型与强度(红色、黄色、绿色分别代表该项威胁因素的影响程度为高、中、低)。引自:中国雪豹保护网络《中国雪豹调查与保护现状2018

 

参考文献

 

Hemmer H. 1972. Unciauncia. Mammalian Species, 20: 1-5.

 

Johnson WE, EizirikE, Pecon-Slattery J, Murphy WJ, Antunes A, Teeling E, O’Brien SJ. 2006. TheLate Miocene radiation of modern Felidae: A genetic assessment. Science, 33: 73-77.

 

Kitchener AC, Breitenmoser-Würsten C, Eizirik E,Gentry A, Werdelin L, Wilting A, Yamaguchi N, Abramov AV, Christiansen P,Driscoll C, Duckworth JW, Johnson W, Luo SJ, Meijaard E, O’Donoghue P,Sanderson J, Seymour K, Bruford M, Groves C, Hoffmann M, Nowell K, Timmons Z,Tobe S. 2017. A revised taxonomy of the Felidae: The final report of the CatClassification Task Force of the IUCN Cat Specialist Group. Cat News(Special Issue 11): 21−22.

 

Li J, Lu Z. 2014. Snow leopard poaching and tradein China 2000-2013.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76, 207-211.

 

Li J, Wang DJ, Yin H, Zhaxi DJ, Jiagong ZL,Schaller GB, Mishra C, McCarthy TM, Wang H, Wu L, Xiao LY, Basang LM, Zhang YG,Zhou YY, Lu Z. 2014. Role of Tibetan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snow leopardconservation. Conservation Biology, 28: 87-94.

 

McCarthy T, Mallon D, Jackson R, Zahler P, McCarthyK. 2017. Panthera uncia. The IUCN Red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e.T22732A50664030.

洪洋, 张晋东, 王玉君. 2020. 雪豹生态与保护研究现状探讨. 四川动物, 39(6): 711-720.

 

刘少英, 吴毅, 李晟主编. 2020. 中国兽类图鉴(第二版). 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刘沿江, 李雪阳, 梁旭昶, 刘炎林, 程琛, 李娟, 汤飘飘, 齐惠元, 卞晓星, 何兵, 邢睿, 李晟, 施小刚, 杨创明, 薛亚东, 连新明, 阿旺久美, 谢然尼玛, 宋大昭, 肖凌云, 吕植. 2019. “在哪里有多少?中国雪豹调查与空缺. 生物多样性, 27(9): 919-931.

 

史晓昀, 施小刚, 胡强, 官天培, 付强, 张剑, 姚蒙, 李晟. 2019. 四川邛崃山脉雪豹与散放牦牛潜在分布重叠与捕食风险评估. 生物多样性, 27(9): 951-959.

 

肖凌云主编. 2019. 守护雪山之王: 中国雪豹调查与保护现状.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雪豹保护网络. 2018. 中国雪豹调查与保护现状.

 


本文作者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